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肝病发展及晚期并发症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2021-08-10 16:40:36


我国是一个肝病大国,据估计全国有各类肝病患者4亿人。据最新统计数据,排名前四位的肝病分别为:脂肪肝2亿、慢乙肝8600万、酒精肝6000万、丙肝1000万例。此外,还包括各类急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等其他肝病3700万例。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主要由食物特异性 IgG介导的疾病,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该病影响范围广,累及人口达20%。由于肠道与肝脏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推测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肝病相关。


那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肝病有哪些相关性呢?

福建省立医院做了相关研究。收集在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慢性肝病患者895例为病例组(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及肝硬化失代偿三个亚组);收集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接受食物不耐受检测的健康体检者700例为对照组。


比较4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食物不耐受中、高度敏感阳性率和多种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及对肝硬化并发症的影响。


慢性肝病不同亚组及对照组食物不耐受情况比较如表1。



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与食物不耐受检测情况的关系研究结果如表2。

结果显


  • 肝硬化失代偿亚组的食物不耐受轻度敏感阳性率及多种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高于肝硬化代偿亚组、慢性肝炎亚组和对照组。

  • 肝硬化失代偿亚组食物不耐受中、高度敏感阳性率均高于慢性肝炎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

  • 肝硬化失代偿期中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 97例,阴性186例,阳性组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


食物不耐受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药理、相关消化酶缺乏等多方面,肠漏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认为,在酒精、脂肪酸及病毒感染等致病因子长期作用下,慢性肝病者较非肝病者更容易发生肠黏膜屏障损伤和通透性升高,尤其是肝硬化者出现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率高达71.05%。


本研究中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和失代偿3个亚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慢性肝病者较无肝病者易发生食物不耐受,这可能与慢性肝病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


另外,食物不耐受会明显影响肠道黏膜。食物不耐受既可通过炎性反应引起肠黏膜内IEⅠs数量增多,又可直接破坏肠黏膜屏障,形成上皮漏。肝功能受损时肠黏膜屏障破坏,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代谢产物透过肠上皮屏障经门静脉入肝,可加重肝病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由此可见,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肝病间可能在病理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总结 /summary/

慢性肝病可诱导和促进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又可通过增加ILs数量直接进入肝脏加重肝脏损伤,也可通过提高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肝脏暴露于来自肠道的食物抗原、毒素、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物,增加促炎因子浓度,诱发并加重肝硬化并发症。


综上所述,

1、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肝病间存在一定关联,慢性肝病伴有肠黏膜屏障受损和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可诱发食物不耐受。

2、食物不耐受又可通过肠肝循环促进和加重肝损伤。


严格忌食不耐受食物可消除症状和减缓慢性肝病进展,对于慢性肝病患者来说,食物不耐受检测能让其病情从根源上得到改善和控制。




回到

顶部